𨜒
复制𨜒的意思
jìㄐㄧˋ
基本解释
①古國名。也作“薊”。舊治在今北京市西南。《説文•邑部》:“𨜒,周封黄帝之後於𨜒也。上谷有𨜒縣。”《廣韻•霽韻》:“𨜒,燕都。”
②姓。《姓觿》卷九:“𨜒,《路史》云:周武王封黄帝之裔於薊,以復𨜒。後有𨜒氏。”
𨜒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9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4頁,第5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60頁,第12字
音《唐韻》:古詣切,音計。
《說文》:周封黃帝之後于𨜒,上谷有𨜒縣。
音又,《集韻》:通作薊。
《前漢・地理志》:薊,秦漁陽郡。
注解
〔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𨜒〕字拼音是jì,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契、⻏。
〔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jì] ⑴ 古國名。也作“薊”。舊治在今北京市西南。《説文•邑部》:“𨜒,周封黄帝之後於𨜒也。上谷有𨜒縣。”《廣韻•霽韻》:“𨜒,燕都。”⑵ 姓。《姓觿》卷九:“𨜒,《路史》云:周武王封黄帝之裔於薊,以復𨜒。後有𨜒氏。”
𨜒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詣切頁碼第207頁,第4字續丁孫
𨜣
異體𨜒
周封黃帝之後於𨜒也。从邑契聲。讀若薊。上谷有𨜒縣。
附注段玉裁注:「𨜒者,許所見古字也。薊者,漢時字也。」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古諸反頁碼第530頁,第2行,第1字述
周封黃帝之後于𨜒也。從邑契聲。讀若薊。上谷有𨜒縣。
鍇注臣鍇按:今諸書多作薊字。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古詣切古音第十五部頁碼第1136頁,第2字許惟賢第501頁,第3字
周封黃帝之後於𨜒也。
段注《樂記》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按𨜒薊古今字也。薊行而𨜒廢矣。《漢・地理志》、《郡國志》皆作薊。則其字假借久矣。陸德明曰:薊,今涿郡薊縣是也。卽燕國之都也。孔安國司馬遷及鄭皆云:燕召皆與周同姓。案黃帝姓姬。《君奭》葢其後也。或黃帝之後封薊者滅絕。而更封燕召公乎。疑不能明也。而皇甫謐以召公爲文王之庶子。記傳更無所出。又《左傳》富辰言文王之昭亦無燕。玉裁按。《地理志》曰:廣陽國薊,燕召公所封。然則班意謂封黃帝之後卽召公也。而《周本紀》以封堯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竝言。張守節疑薊爲燕所幷。未知其審。
从邑。契聲。讀若薊。
段注古詣切。十五部。
上谷有𨜒縣。
段注《地理志》廣陽國下曰: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爲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爲國。《郡國志・廣陽郡》注曰:世祖省廣陽郡。幷上谷。永平八年復。按許云上谷有薊縣。依光武省幷而言也。今京師順天府附郭大興縣治卽古燕都。許說漢制作𨜒。則知漢時故作𨜒矣。但不解今之《漢志》何以作薊也。又按此五字。當如下文邰下𨟚下之例。作今上谷薊縣是也七字。漢時字巳作薊。如邰巳作斄,𨟚巳作穰。古今字不同。故著之以言其合。假令漢時字本作𨜒。則其立文當云上谷縣也周時黃帝之後所封。如鄒下云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之例矣。然則𨜒者,許所見古字也。薊者,漢時字也。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薊國(?)之薊=𨜒。薊,艸名也。
𨜒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08頁,第3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23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05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2頁,第9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4頁,第2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08頁,第1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571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386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42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1頁,第5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59頁,第6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087頁,第2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563頁【補遺】第16977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2644頁,第5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48頁【崇文】第218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3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75頁,第5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264頁,第3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31頁,第7字 |
𨜒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