帔字概述
〔帔〕字拼音是pèi 部首是巾, 总笔画是8画。
〔帔〕字是左右结构 五行属水。
〔帔〕字仓颉码是LBDHE 五笔是MHHC 86 、 MHBY 98 四角号码是44247 郑码是LIXI 中文电码是1592 区位码是6490。
〔帔〕字的UNICODE是5E14。 十进制为24084,UTF-32:00005e14,UTF-8:E5 B8 94。
〔帔〕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二级汉字。
〔帔〕字的异体字是 被
帔的笔顺
帔的意思
帔
pèiㄆㄟˋ基本解释
◎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凤冠霞~。
详细解释
名词
1.形声。从巾,皮声。巾,裹头或缠束、覆盖用的织物。本义:裙。
2.同本义skirt。
弘农谓裙帔也。 —— 《说文》
3.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妇女用的帔绣着各种花纹,大领对襟 short embroided cape worn over a woman's shoulder in ancient China。如:帔子;帔巾;帔肩;帔服(指帔子和裙袄);凤冠霞帔。
4.一种类似僧人袈裟的衣服cassock。
其服黄帔,乃是古贤之衣。 —— 《笑道论》
帔
pèiㄆㄟˋ详细解释
名
1.下裳,即裙子。
汉•扬雄《方言•卷四》:“裙,陈魏之间谓之帔。”
2.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无袖衣饰,即今之披肩。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红楼梦•第五回》:“诗后又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帔
pèiㄆㄟˋ详细解释
◎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服饰。
凤冠霞帔。
帔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寅集中 部首:巾部
武英殿刻本: 第784頁,第1字
同文書局本: 第329頁,第42字
標點整理本: 第271頁,第23字
音《唐韻》、《集韻》、《韻會》𡘋披義切,音被。
《說文》:弘農謂帬帔也。楊子㊟《方言》:帬,陳魏之閒謂之帔。
《廣雅》:帬也。
例又,《玉篇》:在肩背也。
《釋名》: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
《正字通》:褙子也。省作背,以其覆肩背也。
《南史・任昉傳》:昉子西華,冬月著葛帔練裠。
音又,《廣韻》:敷羈切;《集韻》:攀糜切,𡘋音披──義同。
音又,《類篇》:班縻切,音悲──同「襬」,關東人呼裙也。
注解
〔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帔〕字拼音是pè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巾、皮,五行属水。
〔帔〕字造字法是形声。从巾,皮声。巾,裹头或缠束、覆盖用的织物。本义是裙。
〔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èi] ⑴ 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帔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披義切頁碼第252頁,第20字續丁孫
帔
弘農謂帬帔也。从巾皮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四反切披義切頁碼第648頁,第1行,第2字述
弘農謂帬帔也。從巾皮聲。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七下反切披義切古音第十七部頁碼第1430頁,第3字許惟賢第626頁,第5字
弘農謂帬帔也。
段注謂帬曰帔也。《方言》曰:帬,陳魏之閒謂之帔。自關而東謂之襬。
从巾。皮聲。
段注披義切。古音在十七部。
帔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96頁,第5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632頁,第8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84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319頁,第12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304頁,第17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1099頁,第2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875頁,第2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897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620頁,第3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96頁,第1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314頁,第4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576頁,第3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7793頁【補遺】第1716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992頁,第1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668頁【崇文】第2669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1028頁 |
17 | 古字詁林 | 第七冊,第170頁,第1字 |
18 | 古字釋要 | 第748頁,第3字 |
帔字的翻译
- a skirt; long robe for women, having no sleeves and fasten down the front
- Umhang (S), kurzer bestickter Schulterumhang für Frauen (V)
- cape
帔的字源字形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