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五首》是唐代张仲素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在北方边境上保卫边疆的壮丽场景和英雄气概。
诗中描绘了渔阳三度渡过辽河的壮丽景象,《騂弓在臂剑横腰》指壮士手持騂弓,佩剑挂在腰间。接着描绘了匈奴对中国的敬畏,即使匈奴也知道中国的名字姓氏,不敢靠近阴山,而更不敢射雕雁。燕然山下有碧油幢,这是指唐代西北边陲的边防军队设置的旗帜和军营。诗中还描绘了千行雁飞过猎马团,下面是碧油幢的景象。
诗歌的后半部分描述了日夜奉命保卫边境的英雄事迹,《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诗中也描绘了北方边境的恶劣环境,如朔雪飘飘的雁门和历乱卷蓬根的平沙。同时介绍了在战斗中的英雄行为,《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最后表达了征人来到陇水时的心情,泪水成双流。诗的最后两句描述了作家渴望回乡的愿望,但陇水旁的乡关万里遥不可见,西戍河源也没有喘息的时间。整首诗以其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激情澎湃的语言,展示了中国边境的坚守和英雄气概。
中文译文:
渔阳三次渡辽河,持騂弓,佩剑横腰。
匈奴似乎也知道我们的名字姓氏,在阴山旁边停住,不再射鸟雁。
千行的雁飞翔,燕然山下有碧油幢。
漠北的单于被击破,火光照亮了旌旗,夜晚接受了投降。
朔雪飘飘,雁门开启,平沙历经乱流,卷起了风团。
功名耻计算活捉的人数,直接斩楼兰以报国家的恩惠。
陇水潺湲,陇树萧条,征人来到这里泪水双流。
乡关万里无从见,西戍河源早晚休。
茫茫阴碛,塞草长势良好,烽火在桔槔上的晚云中飞翔。
交河向北望,天空似海,苏武曾经将汉节归还。
诗意和赏析:
《塞下曲五首》以英雄的姿态,抒发了对祖国边疆边民的热爱和对保卫国家的决心。诗中描绘了北方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恶劣环境,如渔阳三度渡河、匈奴畏中国、碧油幢和雁飞、北地风雪和焦沙。诗歌展示了边防军队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作家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重返家乡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揭示了当时国家面临的困境和威胁,积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同保卫祖国。整首诗以其豪壮的诗调和紧凑的语言,真实地展示了当时边疆的壮丽景色和边防军民的英勇事迹,使人们感受到中国边境的辽阔和边防军民的英雄气概。
三戍渔阳再渡辽,騂弓在臂剑横腰。匈奴似若知名姓,休傍阴山更射雕。猎马千行雁几双,燕然山下碧油幢。传声漠北单于破,火照旌旗夜受降。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卷蓬根。功名耻计擒生数,直斩楼兰报国恩。陇水潺湲陇树秋,征人到此泪双流。乡关万里无因见,西戍河源早晚休。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