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蜀地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诗中描述了蜀地的悲壮之美。诗开篇写道:“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这里描绘了蜀地的战略重要性,以及通过信任和计谋取得胜利的智慧。接下来的两句“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则表达了蜀地能够守住汉朝的三分领地,并且不辜负荆州(指蜀地)六尺孤寡的英雄。
诗的第二联写道:“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这里以景物的富饶展现了蜀地的繁荣。诗中的“绿水”指蜀江,而“青桑”则象征了蜀地的丰收和繁盛。蜀地的物产丰富,并且有着杰出的人才。这一联表达了蜀地的富饶以及蜀人的聪明才智。
最后两句诗道:“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这表达了作者对于君王能够赏识蜀地的英才,并将蜀地作为建立国家的重要地方的期望。也意味着蜀地的重要性和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蜀地的赞美和自豪之情,展现了蜀地的战略重要性、丰饶和人才辈出的状况,以及对于蜀地被君王重视的期望和希望。是一首颂扬蜀地的战略价值和人文景观的诗篇。
诗文的中文译文如下:
虽然依托山关堵住了敌人的万夫之军,但胜利并不仅仅在于军事的力量,而更在于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蜀地能够守住汉朝的三分土地,不让自己辜负了成为荆州之英雄的孤儿们的期望。
绿水中游动的鱼表现了有才能的人已经得到了肯定,青色的桑树犹如笼罩了祥瑞之兆。
君王庆幸着来到了这个地方,那么建国之后,又会如何称呼这个蜀地之都呢?
诗歌的赏析:
《蜀》描绘了蜀地的壮丽与丰饶,以及蜀人的聪明才智。通过战略重要性、繁荣物产和杰出人才的描绘,展现了蜀地的优越性和价值。诗中通过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将蜀地的丰富和悲壮融入到整首诗中,展现了作者对于蜀地的敬意和自豪之情。
该诗具有明确的写实主义风格,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生活现象来展现蜀地的特色。诗中还融入了一定的抒情元素,表达了作者对于蜀地的热爱和希望。
总之,《蜀》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蜀地的敬意和自豪之情的诗。诗中描绘了蜀地的战略重要性、繁荣物产和杰出人才,展现了蜀地的丰富和悲壮之美。同时,诗中还流露出作者对于蜀地的期望和希望,以及对于君王重视蜀地的感激之情。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蜀地的景象和人文风景,是一首颂扬蜀地的优秀之作。
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