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缆船并叙》是清代谭嗣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儿缆船并叙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
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
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
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
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
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心无白骨。
译文:
儿童拖着缆绳的船
朋友们在衡阳泛舟,遇到狂风,船几乎翻覆。
船上有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他拖着船进入港口,风引导船倒退,孩子连续摔倒,哭喊着不松开缆绳,最终拖着船进入港口,孩子的两只手掌已经磨破。
北风呼啸,巨浪激荡,小孩逆风拖着缆绳前行。
船上的人们惶恐不安,生死掌握在孩子手中。
缆绳倒下,孩子屡次跌倒,紧握缆绳的力量越来越大,缆绳磨破了孩子的皮肉,孩子的手掌紧贴着缆绳前行,只剩下骨头。
手掌上只有骨头,孩子不要哭泣,孩子的手掌上有白骨,而江心却没有白骨。
诗意和赏析:
《儿缆船并叙》描绘了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狂风暴雨中拖着缆绳,尽力将船拖入港口的情景。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孩子拼搏奋斗、敢于面对困难和生死考验的精神。
诗中的孩子面对逆风和巨浪,不畏艰险,坚持拖着缆绳,尽力将船带入港口,展现了他的勇气和坚韧。他的手掌已经磨破,只剩下骨头,但他依然坚定地前行,不畏困难和痛苦。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孩子的顽强和坚毅,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困境的挑战。诗中的意象和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风雨和危险的船上,引发人们对勇敢、毅力和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词通过对孩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勇敢面对困难和坚持不懈奋斗的精神的赞美。它也启发着读者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像这个孩子一样,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之,《儿缆船并叙》是一首生动描绘了一个年幼孩子奋力拖船的诗词,通过对孩子的坚韧和勇敢的描绘,表达了对勇气和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引发人们对于自己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奋斗的思考。
友人泛舟衡阳,遇风,舟濒覆。船上儿甫十龄,曳舟入港,风引舟退,连曳儿仆,儿啼号不释缆,卒曳入港,儿两掌骨见焉。北风蓬蓬,大浪雷吼,小儿曳缆逆风走。惶惶船中人,生死在儿手。缆倒曳儿儿屡仆,持缆愈力缆縻肉,儿肉附缆去,儿掌惟见骨。掌见骨,儿莫哭,儿掌有白骨,江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