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夜砧译文及注释

闻夜砧朗读

《闻夜砧》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谁家思妇秋捣帛?
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日正长夜,
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
一声添得一茎丝。

诗意:
这首诗以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夜晚捣织绸缎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她内心的寂寞和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深秋的夜晚,月亮苦涩,风声凄凉,夜砧的声音悲凉哀婉。诗人通过描写寂静的夜晚和不断响起的夜砧声,表达了思妇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凄美的语言,将思妇的内心世界与秋夜的凄清景象相融合。诗中的思妇在秋夜里孤独地捣织绸缎,月亮苦涩,风声凄凉,夜砧的声音哀婉悲凉,形成了一幅寂寥的画面。通过对时间的描写,诗人强调了夜晚的漫长,强调了思妇孤独的处境。夜砧的声音似乎永无止境地响起,象征着思妇永无止尽的思念之情。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思妇对天明的期盼,期待着夜晚的长夜能够尽快结束,同时也揭示了思妇内心的焦灼和无奈。一声声砧声不断添上一茎茎丝线,象征着思妇思念之情的不断积累。

整首诗通过对寂静夜晚的描写,以及思妇内心的情感表达,展示了白居易独特的艺术魅力。他通过简洁而凄美的语言,将思妇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传达给读者,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沉思和共鸣。同时,诗中对时间的描写和对夜砧声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使整首诗具有一种凄凉而悲怆的美感。《闻夜砧》以其深情的诗意和优美的语言,成为唐代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家思妇砧杵长夜
相关诗文: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