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朗读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下载这首诗
(0)
相关诗文: 访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译文及注释

《寻道者所隐不遇》(又名《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是唐代窦巩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篱外涓涓涧水流,
槿花半点夕阳收。
欲题名字知相访,
又恐芭蕉不奈秋。

译文:
篱外细细的涧水流淌,
槿花在夕阳的余辉中渐渐凋零。
我想题上名字以示相访,
但又担心芭蕉树无法承受秋天的凄凉。

诗意: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寻道者的心境和遭遇。诗人呈现了篱外细细的涧水流淌的景象,以及夕阳余辉中渐渐凋零的槿花。寻道者想要题上自己的名字,以表示自己的身份并寻找隐者,但他又担心自己的存在会干扰芭蕉树在秋天的凄凉时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寻道者内心的纠结和矛盾。篱外的涧水流淌和凋零的槿花都是自然景象的象征,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诗人表达了寻道者的孤独和迷茫。寻道者渴望与隐者相会,但又担心自己的存在会破坏秋天的宁静。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犹豫使得诗词充满了哲思和诗意。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寻道者的心境和遭遇,诗人传达了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以及对于隐逸生活和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首诗词在唐代文学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思。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读音参考

xún dào zhě suǒ yǐn bù yù yī zuò yú gǔ shī, tí zuò fǎng yǐn zhě bù yù
寻道者所隐不遇(一作于鹄诗,题作访隐者不遇)

lí wài juān juān jiàn shuǐ liú, jǐn huā bàn diǎn xī yáng shōu.
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
yù tí míng zì zhī xiāng fǎng, yòu kǒng bā jiāo bù nài qiū.
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

窦巩

[唐](约公元七六二年至八二一年间在世)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窦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自唐肃宗宝应元年至穆宗长庆元年间在世,年六十岁。状貌魁伟。少博览,无所不通。性宏放,好谈古今。门多长者车辙。诸兄均先贵达,巩于元和二年(公元八O七年)始举进士。袁滋镇滑州,辟为从事。入朝,拜侍御史,历司勋员外刑部郎中。元稹观察浙东,奏为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兼御史中丞。稹移镇武昌,巩为副使。平居与人言,吻动而言不发,白居易等目为嗫嚅翁。后终老于鄂渚。巩所著诗,见窦氏联珠集。...

窦巩诗文推荐

几年沧海别,相见竟多违。鬓发缘愁白,音书为懒稀。新诗徒有赠,故国未同归。人事那堪问,无言是与非。

江村风雪霁,晓望忽惊春。耕地人来早,营巢鹊语频。带花移树小,插槿作篱新。何事胜无事,穷通任此身。

故里心期奈别何,手栽芳树忆庭柯。东皋黍熟君应醉,梨叶初红白露多。

自从身属富人侯,蝉噪槐花已四秋。今日一茎新白发,懒骑官马到幽州。

红叶江村夕,孤烟草舍贫。水清鱼识钓,林静犬随人。采掇山无主,扶持药有神。客来唯劝酒,蝴蝶是前身。

荒陂古堞欲千年,名振图书剑在泉。今日诸孙拜坟树,愧无文字续燕然。

西南城上高高处,望月分明似玉钩。朱槛入云看鸟灭,绿杨如荠绕江流。定知有客嫌陈榻,从此无人上庾楼。今日卷帘天气好,不劳骑马看扬州。

离宫路远北原斜,生死恩深不到家。云雨今归何处去,黄鹂飞上野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