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涤洞

大涤洞朗读

去县十八里,传名千万年。
三山空隔海,一柱独擎天。
骖驭歌司马,烧丹扣葛仙。
谁云尘俗骨,亦得嗣前贤。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传名擎天司马烧丹
相关诗文:

大涤洞译文及注释

《大涤洞》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郑国辅。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去县十八里,
传名千万年。
三山空隔海,
一柱独擎天。
骖驭歌司马,
烧丹扣葛仙。
谁云尘俗骨,
亦得嗣前贤。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壮丽的景象,描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名为大涤洞。它位于十八里外的县城,已经有千万年的历史。大涤洞与海相隔,周围没有其他山峰,独自耸立于天地之间。诗中提到了骖驭(传说中的神马)歌唱司马(古代官员的职位)的壮丽景象,以及烧丹(制作丹药)时敲击葛仙(指神仙)的场景。诗人认为,即使是凡人的尘俗之骨,也能继承先贤的智慧和灵性。

赏析:
《大涤洞》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而闻名。诗人通过描绘大涤洞的高耸入云、独擎天的形象,展示了山峰的宏伟和不可撼动的力量。将三山隔海的描写与一柱独擎天的意象相结合,给人一种庄严和壮观的感觉。

诗中出现的骖驭歌司马和烧丹扣葛仙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诗中的神奇和超凡的氛围。骖驭是传说中的神马,歌唱司马则象征着官员的高贵和权力。烧丹扣葛仙描绘了制作丹药的神秘过程。这些场景的描写,给人一种神奇和神圣的感觉,与大涤洞的壮丽景象相辉映。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他认为,即使是凡人的尘俗之骨,也能继承前贤的智慧和灵性。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人类智慧和精神传承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潜力的信仰和对先贤智慧的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壮丽的景象、神奇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自然和人类智慧的伟大。它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和人类的精神追求,引发读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大涤洞读音参考

dà dí dòng
大涤洞

qù xiàn shí bā lǐ, chuán míng qiān wàn nián.
去县十八里,传名千万年。
sān shān kōng gé hǎi, yī zhù dú qíng tiān.
三山空隔海,一柱独擎天。
cān yù gē sī mǎ, shāo dān kòu gé xiān.
骖驭歌司马,烧丹扣葛仙。
shuí yún chén sú gǔ, yì dé sì qián xián.
谁云尘俗骨,亦得嗣前贤。

郑国辅诗文推荐

去县十八里,传名千万年。三山空隔海,一柱独擎天。骖驭歌司马,烧丹扣葛仙。谁云尘俗骨,亦得嗣前贤。

泥蟠蛰卧久潜踪,一旦青云得路通。利物济人功已了,却遗凡骨返仙宫。

终日湍流怒作声,凭栏便觉耳根清。龙君雅欲助奇观,故把银瓶泻水晶。

古木森森翳女萝,四山环抱郁嵯峨。此间定有荆山璞,未审何时遇卞和。斩开绿棘黄荆路,岩上采霞摇影动。洞里仙人醉不知,岩前留下无声凤。我今行向洞前来,是洞须...

自怜踪迹又尘埃,再见溪山眼便开。野水萦纡通路过,闲花疏淡放春回。玉清缈缈排仙仗,金碧峨峨焕宝台。十里暮云横九锁,却如骑鹤下蓬莱。

满眼青山倦应酬,小亭回护颇知休。撚髯索句空归去,疑在飞来峰上头。

山泉潄玉琴,尘世谁知音。植杖憩于此,顿消名利心。

满耳环佩声,云根线寒玉。雨过勿雷吼,老龙鼾正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