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四首·冬

燕台四首·冬朗读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青溪白石不相望,堂中远甚苍梧野。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楚管蛮弦愁一概,空城舞罢腰支在。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风车雨马不持去,蜡烛啼红怨天曙。

下载这首诗
(0)
诗文主题:日出相望中断香心
相关诗文:

燕台四首·冬译文及注释

《燕台四首·冬》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意境唯美、意境深远,描绘了寒冷的冬天中孤寂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之情。

诗中描绘了太阳从天东升起到天西落下的景象,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诗中还以雌凤和女龙来比喻人们因孤独而感到寂寞。

诗中提到青溪和白石,表达了远离城市喧嚣,置身于静谧自然之中的情感。诗人的心境与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中的景物更加凄凉。

诗中表现了冰冻的墙壁上结满了霜华,芳草的根断裂,暗喻了青春不再,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逝去。又提到画船和蟾蜍,暗指了过去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月娥指月亮,用以夸张表达月亮的美丽。

诗中还描写了楚管和蛮弦的哀怨之音,以及空城中的舞蹈。这些都是在描述诗人内心孤独和忧伤的情感。最后,诗人提到了桃叶和桃根,以及破鬟和朝寒,暗示了诗人的心中既有温柔的情感,又有无奈和痛苦。

整首诗以描写冷凄的景象为主线,通过凄凉的景色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伤。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让读者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孤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考。这首诗展示了李商隐对生命、时间和情感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思和共鸣。

燕台四首·冬读音参考

yàn tái sì shǒu dōng
燕台四首·冬

tiān dōng rì chū tiān xī xià, cí fèng gū fēi nǚ lóng guǎ.
天东日出天西下,雌凤孤飞女龙寡。
qīng xī bái shí bù xiāng wàng,
青溪白石不相望,
táng zhōng yuǎn shén cāng wú yě.
堂中远甚苍梧野。
dòng bì shuāng huá jiāo yǐn qǐ, fāng gēn zhōng duàn xiāng xīn sǐ.
冻壁霜华交隐起,芳根中断香心死。
làng chéng huà gě yì chán chú, yuè é wèi bì chán juān zi.
浪乘画舸忆蟾蜍,月娥未必婵娟子。
chǔ guǎn mán xián chóu yī gài,
楚管蛮弦愁一概,
kōng chéng wǔ bà yāo zhī zài.
空城舞罢腰支在。
dāng shí huān xiàng zhǎng zhōng xiāo, táo yè táo gēn shuāng zǐ mèi.
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pò huán ǎi duò líng cháo hán, bái yù yàn chāi huáng jīn chán.
破鬟矮堕凌朝寒,白玉燕钗黄金蝉。
fēng chē yǔ mǎ bù chí qù,
风车雨马不持去,
là zhú tí hóng yuàn tiān shǔ.
蜡烛啼红怨天曙。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

李商隐诗文推荐

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镀镮故锦縻轻拖,玉筏不动便门锁。水精眠梦是何人,栏药日高红髲髟我。飞香上云春诉天,云梯十二门九关。轻身灭影何可望,粉蛾帖死屏风上。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未到名山梦已新,千峰拔地玉嶙峋。幔亭一夜风吹雨,似与游人洗俗尘。

全溪不可到,况复尽余醅。汉苑生春水,昆池换劫灰。战蒲知雁唼,皱月觉鱼来。清兴恭闻命,言诗未敢回。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午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其一)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其二)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宋玉平生恨有余,远循三楚吊三闾。可怜留著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