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杂书三十首》是宋代诗人方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何以知秋深,
衾薄无浓梦。
梦断复不眠,
寒气夜已纵。
幻虚成诸有,
谁实神其用。
积惨以消之,
化工似好弄。
东家生育喜,
西舍哭泣痛。
鸿荒考妣初,
万代几宾送。
释氏寂灭乐,
此理未必中。
浩然思无涯,
雨鸣鼓钟动。
诗词中文译文:
怎样才知道秋天已经深了,
被子薄,无浓重的梦境。
梦醒了又无法入眠,
寒气已经在夜间蔓延开来。
幻象成为一切事物的本质,
谁能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神奇的力量。
通过积累悲惨来消除它,
仿佛化学工艺一样容易。
东家欢喜地生育孩子,
西舍却因悲痛而哭泣。
鸿荒时代的祖先初次考察,
经历了千万代人的追思与送别。
释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教义已经消失了,
这种理论未必一定正确。
广阔的思维没有边际,
雨声和鼓声动荡不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秋天的深度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宇宙和宗教等问题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的描写,呈现了秋天的凄凉和寂寥。
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衾薄、无法入眠的心境,以及秋天寒气的逐渐加深。接着,诗人将目光转向幻象和神奇的力量,探讨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诗中的化工比喻了人们通过积累悲惨来消除困境,但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诗人表示怀疑。
诗的后半部分呈现了生死与宗教的主题。通过东家和西舍的对比,表达了人生的喜悦和悲痛。鸿荒考妣初以及万代几宾送,揭示了生命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然而,诗人对释氏的教义表示怀疑,认为这种理论未必能够解释一切。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维广阔,没有边际,以及外界的动荡与变化。雨鸣和鼓钟的声音象征着自然界的运行和时间的流转。
整首诗词以秋天为线索,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宗教等问题的思考和质疑。诗意深远,给人留下了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何以知秋深”出自宋代方回的《秋晚杂书三十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yǐ zhī qiū shē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