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蝗入地应千尺赏析

遗蝗入地应千尺朗读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
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
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
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
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
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
光摇银海眼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
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
空吟冰柱忆刘叉。

中文译文:
雪后书写北台壁(第一首)
黄昏时还下着细雨,
夜晚静谧无风势转严。
只觉得被褥像泼水一样湿,
不知庭院里已经堆积了盐。

五更时分,拂晓的光线照在书桌的帷幕上,
半夜里传来寒冷的声音落在画檐上。
试着扫除北台,看看马耳,
未随埋的雪没有形成尖尖的形状。

城头上初升的太阳开始驱散乌鸦,
街道上的积雪已经没有了车辙。
冻结的土地上冒出了新绿,
阳光照耀下的银海眼中绽放着花朵。

残存的蝗虫已经钻入地下千尺,
田野里的宿麦连成一片云彩。
年老多病,自叹诗才衰退,
空自吟唱着冰柱,怀念刘叉。

诗意和赏析: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写的是雪后的北台壁景色,通过描绘雪后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世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黄昏时下着细雨,夜晚的静谧和气温的逐渐转寒,展现了冬天的严寒之感。接着,诗人在床上感受到了湿冷的感觉,却不知道庭院已经积满了雪。这种描写使人感受到了冬天的严寒和大自然的变化。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五更时分的拂晓,寒冷的声音和冰雪在檐下的积聚。诗人试着扫除北台,看到了雪堆成的马耳,但却没有形成尖尖的形状。这里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示了雪后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接着的几句描述了城头初升的太阳驱散乌鸦,大街上的积雪已经消融,冻结的土地上冒出了新绿。阳光照射下的银海闪烁着花朵的光彩。这部分描写展示了冬天过后的春天景象,表达了生机勃勃的希望和自然界的变化。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蝗虫已经钻入地下,宿麦连成一片云彩,展示了冬天过后春天的到来和农田的繁荣。然而,诗人自叹年老多病,诗才渐退,空自吟唱着冰柱,怀念刘叉。这里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自身境遇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对前辈文人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雪后北台壁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生活状态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悟。诗中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展示了冬天的严寒和夜晚的寂静,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过去的回忆。整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感受力,展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敏感触觉,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思考和感慨。

下载名句
(0)
相关名句: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