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寄韦右丞》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此诗主要描写了作者与官员韦右丞的往来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的揣摩和对权力的思考。
中文译文:
寄送给韦右丞
乘着纸船在赤壁送文书,我来到中台向郄诜拜见。公文案头堆满了参令和仆人的名字,中台的办公室担负着星辰的管理。
我不知道谁开始使用了纱帽,秉承着法规自此崭新。朝廷全体官员受到明晰的教导,诏书频繁地被封存。
限制创新的树木曾经挂满了娇丽的装饰,古老的台乌却早已躲避了尘埃。在宴会上应酬着,谈论着不起眼的人物。
诗意与赏析:
《投寄韦右丞》通过描述作者与韦右丞的往来情景,展现了官场中权力的运行和官员的虚伪。韦右丞作为官场中的重要角色,拥有决策权和管理权,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掌握权力的自豪和傲慢。
诗中提到的赤壁、中台、曹署等地方都是官场中的重要场所,而作者纸船旅行的情景则暗示了官场的虚幻和不实之处。官员们的名字堆积在公文案头,表明他们渴望得到升迁和提升,但实际上却只是权力的仆人和参令。
诗中对官场的描绘充满了讽刺和嘲笑,官员们穿戴纱帽举止端庄,但实际上却是虚伪的。树木曾经触摸过权力的美好,但现在却戴上了禁锢的枷锁;台乌躲避了尘埃,暗示着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
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官场权力游戏的抱怨和对虚假人物的鄙视。通过揭示官场中权力的威严和荣耀的幕后,诗中暗示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举朝明典教”出自唐代罗隐的《投寄韦右丞》,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ǔ cháo míng diǎn jiào,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