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的意思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名。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用来比喻不畏困难;意志坚决。
出处:晋・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例子:治理改造大自然,要有精卫填海的顽强精神。
正音:“填”,读作“tián”,不能读作“tiān”。
谜语: 最徒劳的工程 (谜底:精卫填海)
故事: 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炎帝最疼爱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泳被水淹死,她的灵魂于是化成一只作精卫鸟,经常飞到西山去叼小石头和小树枝扔进东海,发誓要填平东海为自己报仇,她就这样一直飞来飞去,但最终也没有将东海填平。
精卫填海的详细解释
【释义】
本指炎帝幼女女娃溺死东海,化为精卫鸟,愤而衔木石以填东海的故事。典出《山海经・北山经》。后用“精卫填海”比喻心怀冤愤,立志报仇。亦比喻意志坚定,不惧艰苦。
【典源】
《山海经・北山经》
[1],其上多[2]。有鸟焉,其状如乌,[3]、[4]、[5],名曰精卫,[6]。是[7]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8]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9]于东海。
注解
[1]发鸠之山:山名,地约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为太行山分支。
[2]柘木:古植物名。今之柘木为桑科柘树属,落叶灌木或乔木。树皮灰褐色,长刺。叶子具柄而呈卵形或椭圆形,可以养蚕。花排成列,成头状花序。果实如桑葚,圆形。树干质坚而直,是贵重的木材。柘,音zhè。
[3]文首:有花纹的头。
[4]白喙:白色的鸟嘴。喙,音huì。
[5]赤足:红色的脚。
[6]其鸣自詨:牠的鸣声就是自己呼叫自己名字。指“精卫”为其名,亦为其鸣叫声。詨,音jiào,呼叫。
[7]炎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
[8]溺:淹没、没于水中。
[9]堙:音yīn,填塞。
【典故】
精卫,为古代神话中的鸟,《山海经・北山经》里描述牠的头有著漂亮的花纹,嘴是白色的,脚是红色的,据说为炎帝之女死后魂魄所化成。相传炎帝有个美丽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很喜欢大海。有一次,她独自在海边游玩,不幸失足跌入海中,再也没有回来。而在东海西边的发鸠山上,在女娃死后,却突然出现一种美丽的小鸟,据说就是女娃的化身,总是“精卫、精卫”地叫著,于是被称作“精卫”。这种小鸟,不断地用牠小小的嘴,衔著山里的小树枝和小石子,投入东海,一心想把东海填平,以化解心中之恨。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精卫填海”,用来比喻心怀冤愤,立志报仇。然而,东海是如此的深广,精卫鸟是如此的弱小,所以又可借“精卫填海”来比喻意志坚定,不惧艰苦。
【书证】
- 01.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者作诗勉之〉:“君看构大厦,何曾一日成?……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平。”
- 02.宋・刘过〈呈陈总领〉诗其四:“商渠渡河河可凭,精卫填海海可平。”
- 03.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诗五首之二:“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 04.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贞烈》:“愿魂化精卫,填海使成岭。”
- 05.清・徐枋〈鹧鸪赋〉:“帝子去兮不返,神女降兮焉如?翔千仞兮万里,溯三湘兮九疑。乃使精卫填海,子规望帝,挥鲁阳之戈,回羲和之驭。”
【用法】
语义比喻意志坚定,不惧艰苦。
类别用在“意志坚定”的表述上。
例句
①这是项艰巨的工程,若没有精卫填海的毅力,是不可能成功的。
②他虽然资质不佳,却有精卫填海般的傻劲,所以才考取了大学。
③先民以精卫填海的意志开疆拓土,其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后代子孙所景仰。
④政府效法精卫填海,造出了海埔新生地,使这个没落已久的小渔村又重现生机。
⑤在重重的困难下,她凭著精卫填海的精神,终于创立这家育幼院,完成了父亲的遗志。
精卫填海的翻译
- never yield in spite of rever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