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同辞
不谋同辞的意思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后汉书・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观点相同。
例子:[武王]与八百诸侯威同此盟,《尚书》所谓不谋同辞也,故曰孟津,亦曰盟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五》
不谋同辞的详细解释
【释义】
事先未曾约定,说出相同的话。犹“不谋而合”。见“不谋而合”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不谋而合”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不谋而合”原作“不谋而同”,见于《汉书・卷一○○・叙传上》。班彪是班固的父亲,为东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汉末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二十余岁的班彪避难于天水,依附于反对新莽的隗(wěi)嚣,并借机对他晓以大义,希望他能归附汉室。有一次,隗嚣问班彪:“以前周王朝崩毁,战国群雄并起,天下分裂,历经好几代才又归于统一。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认为天下将由谁来统一?”班彪便回答道:“汉室之所以衰亡,是因为成帝当年过度借重外戚势力处理国政,让王氏家族掌握大权,接下来哀、平二帝在位时间又短,所以才会让王莽有机可趁。但王莽虽然取得政权,却没有获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实无不盼望能脱离其统治。十几年来,人心思变,群雄并起,各处好汉未事先商量,就都以恢复汉室为号召。从这里应该可以明显看出,未来将会是谁统一天下。”班彪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隗嚣天下仍是属于汉王朝,况且各路豪杰“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这样的形势也是隗嚣所不能阻挡的。后来“不谋而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事先未经商量,而意见、行为却一致,出现“不谋而合”的书证如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即用以描述有二人各自传述其所见之石子冈灵异现象,两人并不相识,但所说的内容却相吻合,干宝借以强调此说的真实性。
【书证】
- 01.《雕玉集・卷一四・祥瑞篇》引《帝王世纪》:“诸侯不期而会,不谋同辞,皆言纣可伐。”